環團促當局設1元按樽費 提升膠樽回收量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6/13 13:27

最後更新: 2018/06/13 16:40

分享:

分享:

左起:研究成員之一、浸會大學同學吳芷琳、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。

香港飲品膠樽回收率低迷,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周透露,香港可借鑑外國經驗,提供適當經濟誘因可增加回收率。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指,按樽制是全球相對成熟、有效提升回收率的手段,倡議在實施生產者責任制前,以1元「按樽費」作過渡,參考25個實施膠樽按樽制國家或城市的回收表現,預計可有效提升回收量至75%,同時亦有助減少海洋塑膠垃圾。
 
綠惜地球分析全球25個實施膠樽按樽制國家或城市的回收表現,發現平均回收率為73%,而德國、挪威、荷蘭和亞洲的南韓等國,回收率均達到95%的高水平,唯香港現時的膠樽回收率跌至8.5%的單位數字,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,「香港係咪要急起直追呢?」

綠惜地球比較了這25個國家或城市的收費水平,發現按樽金額由最低約港元0.3元,到最高的3.14元不等,平均數為0.93元。
 
劉祉鋒指,若計及按樽收費與回收率的關係,發現收費在1元或以上者,回收率平均能達到77%;但他提醒,按樽費愈高、未必得出回收率愈高的必然關係,還要視乎當地的廢物管理政策目標及配套而定。

綠惜地球稱,本港膠樽棄置量持續上升,回收情況並不理想,2016年回收率僅得8.5%,加上中國收緊廢塑料進口,故按樽費可考慮以1元作參考點,認為此水平有足夠的誘因有效回收;又指,政府務須做好監督,防範流入外地銷售的空膠樽,騙取按金。當局亦應要求飲品生產商改良膠樽設計,採用單一物料以利回收。
 
對於或有人擔心按樽費用過高影響民生,劉指,按樽只是按金制度,退回時可全數取回,只要做好回收,「對大家的荷包一啲影響都儆,只係增加誘因。」

環團又引述研究,比較美國及澳洲兩地實施按樽收費與否的海灘膠樽垃圾,發現有按樽制地區的海岸,膠樽數量大減四成,「有按樽制,市民就不會直接丟棄在山邊海邊,因為個膠樽係值錢的。」

劉強調,除了以「按樽費」作過渡外,政府亦應盡快實行垃圾按量徵費,以及生產者責任制。

回收率前列的國家或地區的按樽費水平。(綠惜地球提供)